“妈妈,同学家有五套房,我们家有几套?”优秀的父母这样回答……
现在的孩子大多早熟,小小年纪就对金钱和物质条件很敏感。
当孩子问“我们家有几套房”“我们家有多少钱”时,你是怎么样回答的呢?你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吗?还是会觉得亏欠孩子而加倍宠溺?
孩子的问题不能忽视
昨天,辰辰参加完同学峰峰的生日会,回来之后突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。
“妈妈,我同学今天说他家有五套房,海南还有一套,谁听他的话就可以去他们海南的家玩,我们家为什么不在海南买房子啊。”
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确实有一种如噎在喉的感觉。为什么?因为没有钱啊,可是我能这样回答孩子吗?孩子会怎么想?
又或者,我可以回避这个问题,故意岔开话题。但孩子既然已经在比较和观察我们的生活,那他会从我的逃避中学到什么?会不会感到自卑?
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,会不会让孩子有讨好别人的心态,甚至会不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。
这真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。
辰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,他看到我沉默了一下,就偷偷问道:“妈妈,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?”
我心中一惊,意识到自己的沉默给了孩子不好的联想。于是问:“你为什么这么问呢?”
辰辰告诉我,峰峰家的电视比我们家大,房子也比我们家的漂亮,今天他生日,他妈妈送了一双特别酷的运动鞋,他跟我们说这双鞋是限量版的耐克要3000多块钱,可我还在穿哥哥的鞋,难道是我们家很穷吗?
我真的没想到,他小小年纪,竟然就已经能观察到这么多东西,并且开始用金钱和价格来衡量了。
不行,为了不让他染上爱慕虚荣,和攀比心理的坏毛病,这个问题我得要跟他好好说说!
你的回答很重要
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,然后才说,“辰辰,妈妈很高兴你把心里的疑问说给妈妈听。那好,妈妈也想问你几个问题,可以吗?”辰辰说好。
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对吗?那电视大不大重要吗?他摇摇头;
峰峰家的房子比我们家大,但是有我们家舒适吗?他摇摇头;
你现在穿的鞋舒服合脚吗?他点点头。
辰辰,我们家并不穷,但是家里的钱是要用在刀刃上的。
妈妈不换大电视,是因为,妈妈希望你不要迷上看电视,而要专心学习;
妈妈不换大房子,是因为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已经足够了,等你以后成家了,我们的家庭成员增加了,那时候就要换大房子了;
妈妈不给你买耐克的鞋,是因为鞋子的重点在于穿得合不合脚,舒不舒服,而不在于它是哪个品牌,我们何不把买那么贵的鞋的钱存起来以后作为以后上大学的学费呢。
辰辰听后,脸色立马明朗了很多,于是开心的说:原来我们家并不穷,只不过我们要把钱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!
作为父母,我们要帮孩子找到自信的东西,也就是核心价值观。
如果孩子觉得物质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,那肯定会自卑。
如果孩子是以人的品格优劣、学业优劣、能力的高低等作为标准,就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而产生自卑。
要让孩子明白,一个人的境界和成就,不是要靠大房子、名牌衣服、名牌鞋来证明,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内涵来证明。
告诉孩子:外在的东西,适合自己就好,如果真的喜欢,等自己长大有能力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购买。
不要对孩子哭穷
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,同一班级的孩子,有的则是富二代,穿着名牌,用着苹果手机,有的家庭是穷二代,穿着哥哥姐姐的旧衣服,更不要谈配有手机了,差距很大。
当孩子问道关于“钱”的问题时,很多父母都习惯于在孩子面前“哭穷”:
我们辛辛苦苦挣钱,就是为了供你读书,你要是不用功,对得起我们吗?
你知不知爸爸上班多辛苦,就是为了挣钱给你读书,你还这么不懂事!
家里没钱,只靠你好好读书,以后挣大钱!
.......
类似的话,可能很多家长都说过,但是你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吗?
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
相信大家对这张图片一点都不陌生。该图片取自热播剧《人民的名义》,图片中的人物是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赵德汉(侯勇饰演),被搜出巨款,他竟清楚得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: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。
“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、穷怕了”,这一句话就体现了该人物小时候在父母“哭穷”的影响下的后遗症。
家境一般,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,要孩子努力,全家的希望就在Ta一个人身上,结果是什么呢?
长大后突破道德底线,为了钱不择手段,因为“穷怕了”!
我们教育孩子,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,仅是为了让他自食其力,撑起他自己的天空。
切不可给孩子穷的压力,不要让穷酸成为孩子一辈子的魔咒。
更不要对孩子心怀歉疚
最近有一句话很火,叫做:最大的悲哀,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,养成了富二代!
很多父母竭尽所有,缩衣节食,为孩子活着。孩子则心安理得地在蜜罐中成长。
特别是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,更怕亏欠了自己的孩子。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,产生自卑心理,反而更加宠溺孩子,书包我背,家务我做,要星星不敢给月亮,为孩子包办一切。
但是结果呢?
孩子在家里作威作福如同老虎,出门还是老鼠。
当孩子习惯你包办一切时,有一天你累得动不得了。他不会关心你,而是责备你为什么不像其他父母那样生龙活虎。
有父母担心,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,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,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、压抑,影响健康快乐成长?
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,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,天天跟孩子诉苦,抱怨“我们很穷,买不起东西”,唠叨“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,还不是为了你?你如果不成才,你还有脸吗?”
这么做,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,挥之不去。
在生活的艰苦面前,有两种选择:
一种是怨天尤人,自暴自弃;
另一种是坦然面对,自立自强。
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。
我认识一个母亲,虽然家里很穷,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,很早去捡瓶子,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。
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,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。
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,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,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,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。
从他们身上,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,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。
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,即便生活在贫穷中,也不会养成寒酸、刻薄、拘谨的习气,相反还能直面现实,锤炼内心,进入曾国藩所说的“极耐得苦,故能艰难驰驱”的境界。
罗曼罗兰在《米开朗琪罗》里说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,还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,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永不止息,相信再大的磨难,只要人活着,肯勤劳,就有转机。
一位智者曾说——
“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,我们人生中很多的苦大约在12岁以前就进入到意识当中了。所以,在孩子12岁之前,都需要精神上的富养,12岁以后,需要精神上的富养以及物质生活上的穷养。”
精神上的富养,就是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富足感。
什么是富足感?
前面提到的那个虽然贫穷,但依旧洋溢着平和氛围的家庭,就是很好的典范。
物质虽然匮乏,但会尽力满足孩子;家境虽然不是特别优渥,但父母不会因此吵架、打架,这些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包围的,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富足感。
要知道,父母最终能给到孩子的,从来都不是金钱,而是精神。
所以在孩子的童年阶段,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内心的爱与勇气,在12岁以后再慢慢给孩子真实地成长,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,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去成长,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。不刻意隐瞒,也不诉苦抱怨,对家庭负责,也为孩子的生命负责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孩子再问你“家里有几套房,家里有多少钱”,你会如何作答呢?期待智慧的爸爸妈妈们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。
点击链接
留一个管道连接你我
▽
长按识别二维码打赏
每天只能一次,一次只能6毛6,让你我共舞
审稿|新芳、阿甘、索影
来源|天天实践 慈怀妈妈
原文有删减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
为这位智慧的家长点赞